非遺文化經綿長歲月的洗禮,代代傳承,不斷沉淀,成為凝聚一方民眾精神信仰的鮮明文化代表。鎮巴得天獨厚的歷史文明和自然條件,擁有眾多“非遺美食”和?“鎮巴土菜”。它們好在生態,可以吃出健康;好在品質,可以吃出美味;好在品相,可以吃出風情”。“瓤(ráng)肘子”——這道在當地早已成名的鎮巴“非遺美食”,有個很形象的俗名叫“肉挨肉”,是鎮巴餐桌上一道常見的特色菜,復雜的工序成就非凡的口感,在當地深受歡迎。“瓤肘子”有著悠久的歷史,在鎮巴百姓家中,它是逢年過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打硬菜、大菜,也是招待賓客的重磅招牌菜。當冒著熱氣的“瓤肘子”一端上餐桌,那撲鼻的香味四處彌漫,誘人垂涎三尺!賓客食后,更是香在舌尖,美在心窩,贊不絕口!從此,深扎味蕾深處,再也不能忘懷。其次,制作“瓤肘子”有三大要點:一是調味,二是壓胚,三是刀工。但制作瓤肘子的關鍵環節是刀工,將豬膀的皮和瘦肉分開制作,下刀及制作過程并非一般廚師能夠完成。將豬膀洗凈,燒皮,燒至淡黃色,削皮,削皮要求厚薄均勻,將皮變成胚子,然后切胚,胚子切好后,關鍵的環節就是將胚子的皮內切成菱形。第三是制作餡子及壓胚。餡子的主要材料是豬膀的瘦肉及夾縫肉,腌制后用刀剁細,加入大蔥、生姜、雞蛋清、鹽、淀粉、料酒及少量調料一起,并攪拌均勻后,將攪拌均勻的餡子涂抹在胚子上壓胚。如果壓不好胚,會導致皮餡分離。
第四是籠蒸和上色油炸。胚子壓好后,上籠大約蒸20分鐘左右取出,待自然降溫至37度左右,將蜂蜜糖汁涂抹在胚子的表面,涂抹胚子對蜂蜜糖汁的要求質量很高,必須要鎮巴當地老百姓采集的正宗土蜂蜜,這個過程主要是上色。正宗土蜂蜜糖汁涂在胚子上,胚子表面吸收蜂蜜糖汁后呈棕紅色,一是感觀,二是胚子吸收蜂蜜糖汁后,肉皮松軟細嫩。蜂蜜糖汁涂上后,將胚子放入燒至7成熟的油鍋里,待胚子變成橙紅色即可撈出。
第五是墊底籠蒸。鎮巴人現在制作和食用“瓤肘子”更加講究,將胚子切成長方形小塊,將土巴碗的碗底,墊上土豆丁或巖豆,然后將“瓤肘子”裝在碗里,上籠蒸熟,澆汁。一道色、香、味、形全優的“瓤肘子”便大功告成?!叭恐庾印币渤蔀殒偘宛B生菜“蒸碗禮盒”中的“龍頭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