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年起連續5年沒有年三十”,近日這樣一則消息沖上熱搜,不少網友疑惑“我的年三十哪去了?”“為什么會出現連續幾年沒有大年三十的情況?”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專職副主任、民俗專家王智表示,這與我國獨有的農歷大小月的確定與算法有關。
農歷的最后一個月叫臘月,臘月也有大小月之分,不固定,臘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,臘月是大月就有30天,俗話就把這天稱為大年三十。臘月是小月,這月就只有29天,也是除夕,民間把農歷一年之中最后一天,不管是臘月三十還是臘月二十九,都叫大年三十。
中國農歷歷法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來計算一個月的天數,在天文學中被稱為“朔望月”。
“朔”,農歷每個月的第一天,也就是初一,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時刻;“望”,農歷十五,滿月的時刻;農歷每個月的最后一天被稱為晦日,這個周期便是農歷一個月的長度。由于月球、地球、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并非一成不變,因此,朔望月的周期有長有短。
根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起草的國家標準GB/T33661-2017《農歷的編算和頒行》,從“朔”到“望”,再到下一個“朔”,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.53天,并非整數,而一個月的天數要用整數表示,因此有時是小月29天,有時是大月30天。同時,為保證農歷每月的初一必須是朔月,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。這需要通過觀測和科學推算加以確定。
王智表示,通過查詢日歷發現,沒有大年三十這一現象其實并不少見,2003、2006、2012、2013、2016、2022年都沒有大年三十。只是,這次從2025年到2029年連續5年沒有年三十,這種情況相對較為少見,但農歷“大小月”排列組合,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。
王智表示,雖然會出現沒有年三十的現象,但不管是臘月二十九,還是臘月三十,作為傳統節日的除夕卻一直都在。過了臘八就是年,人們開始為過年作準備,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,這一天是小年,民間習俗要祭灶。
記者 王嘉
來源:三秦都市報